千万不要把技术当艺术!

2018-05-17 纳米盒



何为艺术?


简单说,做任何事做到了极致都可以是艺术,艺术离不开技术,但技术不是艺术。技术见于形式,艺术见于内容。技术可以通过正确的训练获得,艺术属于文化范畴的东西,需要生活体验、学习各种知识,并将其转化为个人的文化和思想。


对于弹钢琴的人来说,炫技不是全部,更要看重底蕴!长久以来,在音乐学院,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很多人都把技术和艺术混为一谈,认为技术就是艺术。作曲的认为作曲必修的五大件学了就是作曲家(问题是80%的作曲专业大学毕业时这五大件只学了个皮毛,连基本运用都不会,不少人连个简单的管弦乐配器都写不好)。演奏的,以为手指快,什么作品都能演奏,自己就是演奏家。演唱的,以为嗓门大,音域宽,什么都敢唱,就是歌唱家。


把技术当艺术的错误观念多年来一直泛滥在中国的专业音乐教育中,学唱歌或学乐器,老师基本只教演唱(演奏)技术和基本识谱,不教乐理、和声和曲式。唱美声的不认真学习意大利语,会唱不会说。学器乐演奏的,演奏的曲目基本结构都不会自己分析,离开了老师或不听唱片作为参考,看着谱几乎不能自学以建立自己的音乐诠释。很多老师自己在这方面都是准空白,代代相传,什么样的老师教出什么样的学生,偶尔有优秀的学生,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努力自学取得。这种平庸的教与学,代代相传,酷似中国民航空姐的英语30多年来都一个民航英语腔调,任何人听都是外语——中国民航空乘外语。


从演奏中看出的是,中国学生轻松(技术)而稀里糊涂(作品诠释)地把一首曲子演奏出来,而外国学生即便是演奏技术上吃力,但演奏句子清楚而从容,对作品的结构和思想的理解和表达有明确的意识,而不是凭想象或靠模仿。一个演奏者是否对作品结构和音乐寓意清楚,从其演奏中可以一听了然,是理解前提下发自内心的演奏,还是模仿前提下凭空想像的演奏,演奏者本人自己最清楚(因为无法自己骗自己),而听者,有经验和有鉴别力的听众或音乐同行,都能听得出来,演奏者想蒙混是不可能的。


在如今的音乐演奏教学中,有那么一些老师(特别是初中级阶段的老师),只教技术不教音乐,只训练手指机能,不重视学生音乐理论和文化学习的同步进行,不懂得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力、艺术想像力和艺术创造力,一切是老师说、学生做,鹦鹉教学法,老师都是对的,学生不用思考只照做。结果,一个老师教出来的学生,无论学生个体差异如何,演奏方法和音乐表现几乎都大同小异,这就是批量生产的音乐教育产品。


技术固然重要,但归根到底,它不过是音乐表现的手段,而不是音乐本身。掌握技术和会用技术同等重要,有技术不会正确运用等于没有,懂得如何运用技术而没有技术也不行,那些能教不能演奏的老师就属于后者。


刚到国外音乐学院留学的中国学生,最初的感受就是技术不是问题,语言和文化全是问题。上课常遇到的共同问题都是,老师让分析作品的和声与曲式时,一头雾水,张口结舌,再问作品的人文背景、音乐风格和演奏风格,更是干瞪眼。问及关于作品的知识和文化也一概不知。不少老师还以此为荣,说在国内打好技术基础,文化和音乐到国外学去!为什么不能从一开始就演奏技术和音乐文化同时学?俄罗斯和法国的演奏教学强大正是从一开始教学生就让学生知道技术和音乐不分家,理论和演奏不分家,一开始学就要求见树见林。这种整体化的学习对培养演奏者的综合素质极其重要,从小就培养了良好的音准听力、音质和音色审美意识、理性记忆作品,培养感性与理性结合的乐感。


即便是技术,也分很多方面,不只是手指跑得快,就是技术好,技术所涵盖的内容很多。如果对技术的认识都是肤浅的,那么学起来也糊涂。真的把技术的训练和技术的运用学到位了,本身也可以成为一种“艺术”。技术是死的,使用技术是活的,音乐不是凭空想像的,而是源于生活和文化,技术与音乐是形式与内容、手段与目的,载体与被载物的关系。


何为艺术?


简单说,做任何事做到了极致都可以是艺术,艺术离不开技术,但技术不是艺术。技术见于形式,艺术见于内容。

技术可以通过正确的训练获得,艺术属于文化范畴的东西,需要生活体验、学习各种知识,并将其转化为个人的文化和思想。


对于一个演奏家,没有演奏技术无法演奏,但只有演奏技术是成不了艺术家的,只有当演奏技术成为表现一个演奏家对生活的认识和思考时,这样的技术才能转化为艺术,这样的演奏才能奏出音乐而不只是乐音。

亲,欢迎来到神奇的纳米盒,为孩子开启新视界!

  1. 微信里搜索公众号:纳米盒
  2. 用微信扫描左下方二维码关注纳米盒
  3. 手机扫描右下方二维码下载纳米盒APP
  4. 电脑浏览器访问https://namibox.com

纳米盒专注小学生课内辅导与成长教育,愿这个神奇的小盒子陪伴您的宝贝共同成长。因为有你们,所以有我们!

关注微信号
APP下载
阅读 41657
回复:
提交回复
APP下载